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初一数学上册教材_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目录

zmhk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一数学上册教材_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目录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

初一数学上册教材_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目录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初一上册课本数学教案

3.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天津专用)初一到初三的目录

4.对于优等生,如何备初一数学的辅导课程?

5.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有几个单元分别是什么分别学的是什么

初一数学上册教材_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目录

中学初一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最直接的告诉你,我是一名兼职数学老师,初一数学教材(上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初中的知识和小学的不一样,都只是些很基础的知识,区别图形与代数的特点,看懂图,算对数,这就是对初一教材的理解~!

初一上册课本数学教案

        知识是嘈杂的,智慧是宁静的。知识总是在卖弄,智慧却深藏不露;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1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2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 方法 :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3

        式的定义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3.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4.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5.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4

        有理数

        1.1、有理数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⑵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⑶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⑵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⑴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⑵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⑶|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⑴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⑵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⑷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⑸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⑹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1.2、有理数运算法则及规律

        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1.3、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4.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5.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6.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5

        一元一次方程

        3.1、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3.2、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人教版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方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天津专用)初一到初三的目录

        篇一初一上册课本数学教案

        《余角和补角》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篇二初一上册课本数学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右边=10-21=8,

        ∵左边=右边,

        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左边右边,

        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篇三初一上册课本数学教案

        《整式的加减》教案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对于优等生,如何备初一数学的辅导课程?

       学 初一 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数学 初一 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数学 初一 上册 1.1正数和负数 html 1559

       数学 初一 下册 5.1 相交线 html 811

       数学 初一 下册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html 371

       数学 初一 上册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html 776

       数学 初一 上册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html 477

       数学 初一 下册 5.3 平行线的性质 html 194

       数学 初一 下册 5.4 平移 html 174

       数学 初一 上册 1.5有理数的乘方 html 369

       数学 初一 上册 第二章 整数的加减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数学 初一 下册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html 266

       数学 初一 上册 2.1整式 html 311

       数学 初一 上册 2.2整式的加减 html 286

       数学 初一 下册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html 131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七章 三角形

       数学 初一 上册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 初一 下册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html 253

       数学 初一 上册 3.1从算式到方程 html 230

       数学 初一 上册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html 240

       数学 初一 下册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html 140

       数学 初一 下册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html 144

       数学 初一 上册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html 182

       数学 初一 上册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html 138

       数学 初一 下册 7.4 镶嵌 - 用正多边形铺地板 html 121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 初一 上册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数学 初一 上册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html 147

       数学 初一 下册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html 355

       数学 初一 下册 8.2 消元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html 251

       数学 初一 上册 4.2直线、射线、线段 html 128

       数学 初一 上册 4.3角 html 145

       数学 初一 下册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html 192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数学 初一 下册 9.1 不等式

       学 初一 下册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html 145

       数学 初一 下册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html 168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数学 初一 下册 10.1 统计调查 html 113

       数学 初一 下册

       学 初一 下册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html 145

       数学 初一 下册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html 168

       数学 初一 下册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数学 初一 下册 10.1 统计调查 html 113

       数学 初一 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初一数学上册教材

       本册书共有八章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基础部分。学好本学段的内容非常重要。

       整个初一数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概率统计。其中空间与图形包括1基本的几何图形,数与代数包括六章内容,分别是2有理数、3有理数的运算、5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6整式的加减、7数值估算、8一元一次方程,概率与统计包括4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

       空间与图形

       第一章 基本的几何图形

        第一章包括4节: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点线面体、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度量和比较。

       本章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点、线、面、体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本身又是基本的几何图形,而直线、射线、线段是研究数轴、函数图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的基础,本章中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几何变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学习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初步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后继内容打好基础。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因此本章把它们作为研究对象。本章呈现的思路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认识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学习他们的表示方法、画法以及线段大小的比较,通过探究,得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正确的识别和简单分类。

       突破措施:关于在对各种图形的观察和分析,既要从感性认识出发,充分利用实例和图形的直观性认识图形又要从个体的实例和图形中对这些几何体进行本质上的理解。认识点、线、面,了解有关点、线及某些基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有关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以及有关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的表述。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展开、折叠、制作等活动制作和设计图案是本节的重点。对几何概念、图形性质的理解及其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线段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

       突破措施:

       充分利用好章前图和节前图,这些情境图展现了本章(或者是本节)的一些主要图形,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情趣上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参与教学留下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识图与画图,能根据图形用文字语言表示图形中的信息,会用符号语言把有关概念和数量关系表示出来,还要会根据文字语言正确的画出图形。

       数与代数

       第二章 有理数

       第二章包括3节:2.1我们身边的正数与负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

       本章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起始内容。第一、二学段学生学习了正整数、零和正分数(小数),即习惯上所说的“算术数”。在此基础上,本章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从而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通过数轴的概念,又建立了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有理点)的对应关系;通过绝对值的概念,将有理数的符号和绝对值分离开了研究,这样就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有理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继续学习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内容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当数的范围进一步补充,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至复数后,许多数学问题的研究都依然与有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重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 突破措施: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有理数的分类,并体会类的数学思想。能够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教学难点: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突破措施:数轴的建立以及利用数轴建立起来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学习本节的关键。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包括5节: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

       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内容是第2章内容的积蓄,同时有理数的运算是正整数、正分数运算的发展和延伸,在第一、二学段学过有关运算的基础上,参与运算的数有了负数、因而也就有了符号问题。不过第一、二学段学过的算术数有关运算,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运算是第一、二学段学过的算术数的运算发展。有理数的运算,例如乘除运算,当符号确定以后,就转化成第一、二学段学过的乘除运算了。有理数的运算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运算,它是初等数学的重要内容,为今后将要学习的实数的运算、整式运算、分式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等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备知识。因此,它在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乘法法则及运算律. 乘方的概念、表示及符号法则是重点。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加法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以及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算式省略加号写成和的形式是本章的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也是难点。

       突破措施:创设实际情景,借助数轴分类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关键把握两点∶一是符号,二是绝对值,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突破该难点。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新的运算,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定义及运算符号,乘方运算可归结为乘法运算,关键在于让学生搞清幂、底数、指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第5章 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关系

       第5章包括5节内容: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章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学习代数与函数的初步知识,引入代数式,是学生学习的数学的一次飞跃。有代数式发展到函数,开始研究变量,实现代数式与函数的整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根据简单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能用自然语言表述代数式的意义。会找常量、变量,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 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列代数式;用自然语言表示代数式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精心设计问题,尽量避免假提问,在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对话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教会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及书写格式,从而突破重点内容。通过习题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已经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代数式,突破这一节课的难点。

       列式→比较→辩析→概括→代数式概念→列代数式

       “符号语言”→“文字语言”

       ①分三步分散难点:

       创设情境解决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与交流

       对构造的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

       通过游戏形式巩固知识探究问题

       ②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互助与交流”.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的素材,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提供的素材及教材练习题、习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如何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第6章 整式的加减

       第六章包括4节内容: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

       本章是有理数、用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等知识的延伸。所学内容既是对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后继学习整式的乘除、分式和根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

       整式的加减实际是对整式施行两种重要的恒等变形:一种是合并同类项;另一种是去括号。整式的恒等变形是数学中符号运算的基础,是解方程的工具,后继学习的代数内容几乎都与本章有关。同时,本章也是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多项式及多项式的项、次数的概念。探究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写出多项式的项和次数。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合并同类项及应用。

       本章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确定比较复杂的单项式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和次数时容易出现错误。为了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与多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整式加减法的练习

       第七章 数值的估算

       第七章包括3节内容:7.1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近似数与有效数字7.3估算的应用与调整

        新的《课程标准》中,多处出现“估算”,并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说明新课程非常重视估算。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估算往往比精确计算用得还多。所以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提高估算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初步掌握估算方法,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在某种情境中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难点: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策略地进行数值估算。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第八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八章包括5节内容:8.1方程与方程的解、8.2一元一次方程、8.3等式的基本性质、8.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8.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方程和方程组是初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它不仅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以及其他后继内容的基础。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一些概念,如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又是代数方程中具有共性的重要概念。等式的性质是代数方程赖以进行同解变形并最后求解的重要依据。所以,本章内容,无论从实践上或者 从进一步学习来看,都有重要地位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对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建模能力,发展数感、符号感,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点、难点和关键:

       学习的重点:

       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的难点:

       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分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难点,课本从第一节开始就配备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这就为列方程作了必要的准备,到介绍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又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认识方程建模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突破难点,又可以教育学生重视分析,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概率与统计

       第4章 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

       第四章包括4节内容:4.1收集数据的方式、4.2数据的整理、4.3简单的统计图、

       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

       本章是在第二学段对统计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进一步学习,它是统计学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起始。本章主要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统计图,它们不仅是以后学习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意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制作扇形统计图;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重点的突破:

       通过学生读图与绘图,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交流,并在小组中达成共识,从而掌握知识点。

       难点的化解:

       引导学生分析绘图的关键是什么,针对全班学生要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明相互转化的关键,并且结合画图来总结相互转化的方法。通过作图、识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难点突破:掌握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作用,可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完成题目,重点让学生从步骤上来掌握画图。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有几个单元分别是什么分别学的是什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 总结 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 教育 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 教学方法 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 经验 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 学习方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 足球 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答案参考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教案设计

        ★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有几个单元分别是什么

       分别学的是什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 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好了,关于“初一数学上册教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初一数学上册教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