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2.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2.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6.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几分之一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的知识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概念是一次扩展,也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在意义上和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很困难,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练习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能力。

        3、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听音乐“八月十五月儿圆”

        师:刚才大家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节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要吃什么?(月饼)那你们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分享过月饼呢?(有)现在老师要大家再来分一分月饼。

        2、 感受平均分

        师: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4个圆代替月饼,指名上前边分边讲边写:“要平均分,○○|○○算式4÷2=2(个)。)

        师:板书 “平均分”。

        师:现在这里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又怎么分呢?(生:半个)

        想想: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2个,就能用一个“2”来表示,那这“半个”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吗?(不能)那改用怎样的数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找到“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及这个数是含义。

        1, 请同学们打开书90页,自己学习。

        2, 师出示自学要求:

        要知道“半个”能用怎样的一个数来表示?

        要知道“这个数”是怎么写,怎么读?

        要知道“这个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叫什么?

        要知道“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

        (让学生齐读问题后再自主学习。)

        3、 若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再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上问题。

        4、 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完毕时,请其他小组代表来评价,要求表述完整。

        5、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二)自己动手折一折,感受“几分之一”的产生。

        过渡:大家都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图形来分一分会吗?

        1、 师:给出两张图形,请2名学生上前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或3份,求每份是这个图形多少呢?(让2名学生上前分一分、折一折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然后,再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 展示作品: 1/4 1/3

        3、 学生齐读分数: 1/2 、 1/4 、 1/3

        师:分数就只有他们吗?(不,还有很多)你们还能说出哪些不同的分数呢?(1/5 、 1/6 、 1/7、…)

        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会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了,真不错!

        三、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过渡: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利用自己准备的纸片,根据你们说的分数来折一折,涂一涂,并写上分数,好吗?

        1、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看谁创作的分数与别人的不一样。

        2、师巡视,适当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折的是一个什么分数,是怎么折的?并完整的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4,展示作品,指名上前展示,并说出该分数的意义。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练习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

        3、师出示判断题:

        ①、判断下面分数所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图略)

        ②、拓展题:兰兰买一本书用了10元,小明买一本书用了5元,问小明用的钱是不是兰兰用钱的1/2呢?请说明理由。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像这样:1/2 、1/3、1/4 、1/5 、 1/6 、1/7、…就是分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教案# 导语《小树有多少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今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等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篇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 X 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1、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自己能在社会上生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和数学都是有关系的。因此从小的学习十分有必要。以下是 无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快的是(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篇二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篇三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 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 复习P1 例1 、P2例2. 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 ? 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 P3例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①左边有3个10,就是30。

       ②右边有3个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

       (2)看图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 2×3=6 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例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例3、例4。 2.P4第4、5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 —— 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 )乘( ),积是( )。

       (2)3×6读作( )乘( ),表示( )个( )相加。

       (3)32× 3读作( )乘( ),表示求( )个( )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做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图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第6题、P5第10题。

       2、笔 算 乘 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6例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 P6例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图,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例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 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例1,例2。 2.P7第1题第二横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 第3—第9题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 213×2 24×2

       二、练习设计

       1. 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 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 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 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 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 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 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例3、P10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 2×9+7 6×8+3 4×7+5

       二、新课教学:

       1、P9例3 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①3个4根是多少根?满10怎么办?

       ②3个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例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 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例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例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第2题。

       3.计算;

       42×3 15×2 271×3 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人)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1.复习P9例3,P10例4。

       2、P11第1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第9题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第3题。

       3.P11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P11第4题、第5题。

       5.P12第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例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垫”(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 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 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四、作业:

       1.复习P13例5。 2.P14第1、2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思维导图画法如下:

       画出主体部分。然后,画一些简单的分支。将分支涂上颜色。在分支里面标注内容。思维导图绘制出后,写上中心主题和子主题,子主题这里分为了几何初步和三角形。对子主题再分层,在画数学思维导图时,要用最简洁的语言确定要画的数学主题。

思维导图的介绍如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透过心智绘图,不但可以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

        #教案# 导语“0×5=?”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都是通过提前做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一)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二)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1.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3.小棒可以演示。

        4.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5.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1.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2.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3.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4.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三)

        教学内容:

        xx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202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短300字(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