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题库 作文题库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2.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2.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

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三篇

4.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5.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明确地制订 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蛋为素材。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素材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体现小数在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鸟蛋、龟蛋的质量,这些数据不仅真实、可靠,而且非常神奇和有趣,同样是鸟蛋,鸵鸟蛋1、65千克多重,蜂鸟蛋才0、46克(2粒黄豆差不多、3000倍)如果没有小数,蜂鸟蛋的大小都很难描述,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学科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小学各学科中,彼此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信息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的问题,本单元选取“形形色色的鸟蛋、龟蛋等”为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合力,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我们青版教材这套“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读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化简和改写的依据;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名数改写的依据;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是小数应用必备的知识点。所以,这3个教学重点抓住了,其他的知识则水到渠成。]

        难点:

        名数的改写(特别是复名数的改写)[这里涉及到精确度的要求问题。难度也不小。]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教材50页在学习小数得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57页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依托直尺显示几厘米是十分之几分米;55页在数轴上建立点与相应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联系、、、、、、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始终把小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本单元编排的五个信息窗,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后4个窗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都从小数的意义的角度切入,随着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小数的概念也逐步地清晰化和明朗化,对小数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选择大量有意义的现实数据。

        前面解读素材的时候说过清息窗的数据全部选用了真实的数据,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信息窗中,练习中也体现很充分。如(54页、6题)蔬菜之最、(60页、9)几种食物每100克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69页、5)几种植物的吉尼斯纪录情况、(70页、9)几种动物的奔跑速度、几个州的人口数据等等,集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教育为一体,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单元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49页)

1、情境图(见教材49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丹顶鹤、信天翁、鸵鸟、鸡以及四种鸟的鸟蛋,并标示了四种鸟蛋得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丹顶鹤质量0、25千克(2)信天翁蛋的质量0、365千克(3)鸵鸟蛋质量一点六五千克(4)鸡蛋质量零点零六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3)小数的读写。

3、教学建议

        (1)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

        有关小数意义的教学,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接着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认识,同时以两三位小数为例,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归纳总结小数的意义。例题没有涉及三位以上的多位小数,练习中基本也没涉及。目的是降低难度,集中精力以两、三位小数为抓手,充分认识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学习例题和作基本练习,对小数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像58页0、0297千克;64页0、0528;72页1、3295公顷;74页40075、5696千米这样的四位小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位数的小数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迁移,自命其理,逐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

        (2)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材51页在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示,教师可以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记数单位一行字去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去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让学生独立去填,完全放手)

        (3)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教材53页用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没有把此内容安排在探索里,而是将它放在练习中,建议教师将它当作又例题功能的习题来处理,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小数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把他和普通习题一样看待。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青版教材把小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本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语言归纳小数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到书店买书《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5元;《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10元;还有测量身高,小红1、46米,小明1、52米。

        (2)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材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探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模型(见教材50页两位数是平面图形,三位数是立体图形),这些数学模型对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老师们利用或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教材中原创的教学情境,我个人的意见是:一要尊重。二要理性对待。之所以要尊重是因为,青版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说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的智慧。又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应该说是比较实用和有效。因此,老师们要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她,用需老师的话说,不要贱卖了她。说道理性地对待教材中的情境。是因为,受教学条件、学生生活环境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挖掘真实、有效、生动且有浓厚的“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来代替原有的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情境引入应有的价值。

5、自主练习

        53页第2题55页小屋

        信息窗2(56页)

1、情境图(见教材56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平胸龟、蛇龟、绿毛龟、金钱龟和小鳄龟及五种龟的龟蛋,同时还标示了五种龟蛋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5组:(1)平胸龟质量11、68克;长0、4分米(2)蛇龟质量24、12克(3)绿毛龟质量11、85克(4)金钱龟质量24、3克(5)小鳄龟质量11、84克;长0、40分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5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2)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3)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4)小数的化简(5)小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对学习新知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信息窗中提供了5条信息,从组合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提惯了的加减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面对这些信息他们还会提出“谁比谁重多少的问题”。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提出对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你能提出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大小的问题吗?),保证学习时间的有效性性。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

        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性,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性。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57第2个红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8页小电脑)。在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个例子,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的角度来讲,例子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在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前,建议能引导学生再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例2、5元=2、50元。0、1米=0、10米=0、100米等等,这些例子,可为小数的性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许多实例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压缩思考过程,掌握比较要领。

        学生在红点教学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比较小数大小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整数部分不同的、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的),并详细地体验了比较的方法。那么,在自主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应用初步获得的经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如59页2(2)比较0、604、0、64、0、064、0、46、0、6的大小,都是纯小数,只要看十分位是6的挑出来比较0、604、0、64、0、6再看这三个数百分位,由小到大排起来是0、6、0、604、0、64,剩下的两个比较小的数0、064最小,因此,五个数的排列顺序是0、064、0、4、0、6、0、604、0、64,如此处理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压缩思考过程,体会比较的要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程度。

        (4)在开放的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规律。

        61页11题。在8、□7>8、47,方框里可以填0、1、2、3;56、24?56、2□方框里可以填5、6、7、8、9;通过填这些数,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练习12题把组成用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顺序,学生又一次体验了在第11题里的发现。这些发现就是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法则,掌握这些法则,就能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正确作出判断。

4、注意的问题

        (1)红点1和红点2的教学顺序可以随“问”而“行”

        见教材56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后,学生可能先提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个重?也可能先提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不存在着先后之分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随机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

        (2)利用直观手段,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实际是分数性质在小数上体现,因为小数末尾添上0体现在分数上就是分子分母都添上0,小数末尾去掉0,道理也是如此、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手段来说明。(见教材57页)这两个图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3)对教材中设置的关键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例如58页在学习小数的化简时教材中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在学习小数的改写时,教材有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一定引起重视,不要一掠而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自主练习

        61页10、11题

        信息窗3(6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四种鸟蛋的质量关系”。情景图上呈现的是杜鹃、蜂鸟、锦鸡、几维鸟,同时还标示了几维鸟蛋的质量及它与其他3种鸟蛋之间的倍数关系。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几维鸟蛋质量460、5克;(2)一个几维鸟蛋的质量相当于10个锦鸡鸟或100个杜鹃蛋或1000个蜂鸟蛋的质量。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建议

        (1)解释新的表述方法

        过去,在小学数学阶段关于扩大和缩小的问题,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有人认为缩小一倍,原来的数就为0a-na)、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的教材在表述上做了变化(见教材63页),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它的、、、、、、、倍”“缩小到它的、、、、、、分之一”、

        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扩大到它的10倍

        缩小到原数的1/10

        缩小到它的1/10

        (2)处理好“补零”的问题。

        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补零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非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1,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0、01,小数点后面的0要自己补上。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0(教材63页最后一个绿点,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计算过程、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将“补零”问题处理到位)

4、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旧表述方法的取舍问题。

        前面说过,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表述方法与以前不同了,那么,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一行的表述方法为准绳,废除原来不科学的说法。特别是有些不正规的学生用书中,可能还会存在老的说法,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加以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2)根据认知需要确定例题功能。

        案例见幻灯片人教版小数变化的规律。

5、自主练习

        66页第9题

        信息窗4(67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天鹅的成长”。情景图上呈现的刚出生的天鹅和成鹅时天鹅,图中同时还标有这两个时期天鹅的体重。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条:(1)刚出生的天鹅体重200克;(2)成鹅的体重是10、5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单名数的改写(2)复名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3个主要步骤

        a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b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c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了红点单名数的改写和小电脑复名数的改写以后,对名数的改写方法有所了解,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个人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改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注意的问题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67页提出的问题是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不同的单位改写成相同的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身就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体现这一点、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问题,一是,例题本身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探索部分,第一个孩子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个同学的做法是将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另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算法,①200克=0、2千克;②0、5千克-0、2千克=0、3千克;③10千克+0、3千克=10、3千克。

        (3)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之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常常把进率弄错(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二是学生对单名数复名数的认识不足,过去在整数部分接触的就不多,到了小数部分,名数的互化比整数部分更复杂,造成学习上的困难。68页小电脑,出示的是一道复名数改写的题目,这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难点,教材只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改写过程,其目的是增加他的开放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弱化它,教师不应轻描淡写,一定要一步步给学生讲解清楚,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

5、自主练习

        68页第1题

        信息窗5(71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测量鸟蛋”。情景图上呈现两个孩子正在测量鸟蛋的长径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组:(1)小华读得鸟蛋长径是3、9厘米,小明读得鸟蛋的长径是4厘米;(2)鸟蛋的宽径是2、04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巩固(特殊情况取近似数)。(自主练习中:将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保留后的小数末尾正好是0的数。)

3、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见教材71页,设置了2个关键性问题,合作探索部分,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近似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依此类推。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求小数近似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问题,如:教材72页绿点2、0中的0可以不写吗?这个绿点的设置是让学生体会精确程度。如果不写、则表示2、04保留到整数,写上0则表示保留了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比精确到整数的精确程度要高。虽然2和2、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大小是相等的,但从精确度上看,它们表示了不同的精确程度。所以,近似数2、0末尾的“0”在这里不能去掉。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求近似数的意义。

        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必然产生误差,所得结果都是近似数(身高1、63米);如用直尺测得课桌的长是1、12米,用秤称小名的体重是25、5千克,这里的1、12和25、5就是近似数,还有对大数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取近似数,如某城市有13、5万人,中国有13、1亿人口。这里的13、5万和13、1亿都是近似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数据或者说是接近实际的数就叫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适当增补使用“≈”习题。

        教材上没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写“≈”的习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补此类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在后面学习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到“≈”。

5、自主练习

        73页第5题74你学会了吗。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小数的性质和名数的互化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计算器的作用?

        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篇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 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 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数学万花筒

        有条件的学校,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一个美丽的图案。

        第2题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三篇

       我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两步混合运算》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的内容。编者意图是在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知识模型,并能运用该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篇二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一 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 预设)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二 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 :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 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 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    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  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 P75 T1 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 )150÷30=5( )

       (14×5)÷(2×3)=7( )150÷30=50( )

       (14×0)÷(2×0)=7( )1500÷300=500( ) 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 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    6÷3=2

        ②80÷20=4   24÷12=2

        ③800÷200=4  48÷24=2

        8000÷2000=4  120÷60=2

        80……0÷20……0=4

        100个0  100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课件演示故事内容) 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 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 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 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 (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

        除数

        商 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 20 ×6 )÷( 5 × □ )=4

        ( 20 ÷ □ )÷( 5 ÷5 )=4

        ( 20 × □ )÷( 5×8 )=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 =4 ( )

        ⑵(48×3)÷(12×4) =4 ( )

        ⑶(48÷6)÷(12×6) =4 ( )

        ⑷(48÷4)÷(12÷4) =4 ( )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 (200÷2)÷(40÷□)=5

        (200×3)÷(40○□)=5 (200÷4)÷(40○□)=5

        (200×□)÷(40○□)=5

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案# 导语“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 26×39= 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 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 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 (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 13897×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 m-删除 mr提取

        5.计算机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时我们通常都会写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篇二: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

 篇三: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篇四: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 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 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 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 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平方千米=( ) 公顷 90000公顷=( )平方千米

        四、出示达标题

        五、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篇五: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好了,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小学生日记本

下一篇:小学生日记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