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zmhk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_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导学案2.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3.初中八年级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
3.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急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1.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2.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复习目标: 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 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等简单概念及 江南地区开发的 状况。
掌握 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等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论(结论)从史(历史事实)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 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教学难点 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课。(直接导入复习) 本节课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出示单元题目) 二、用白板出示复习目标。
三、出示复习目录:“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录”,布置学生复习任务和规定时间。四、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自学导练”,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回答统一订正。
五、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表格(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鼎立的形成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有提示答案);3、三国经济的发展:由学生根据教材106页完成。六、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学生小组完成提出的1-3个问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拉幕应到学生复习“淝水之战”;3、学生小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讨论回答) 七、指导学生复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小组讨论1-3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 八、指导学生回答表格导练“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出示答案) 九、学生小组交流:一个材料解析题、一个填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 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 *** 同检查“自学导练”的完成情况,并共同订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设计 屈原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依据地动仪坡面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教学方法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出示问题: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东西记载古代文字的?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分朝代时期出示有关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简丝帛等等)再利用白板功能出示不便之处。
(数量有限、笨重、价钱昂贵等) (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交流所找出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作原料造的?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学生看书工序讨论,教师出示提示)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4、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 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当时它的历史地位怎样?2、依照“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振动示意图”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叙说。)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完成阅读任务)-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探讨;1、归纳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结合P90张仲景的语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成《伤寒杂病论》的?3、P90动脑筋: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检测:1、出示一组选择题检测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若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或预习第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
3.初一历史导学案的这三个小题怎么做(1)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原地区混乱,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秦朝: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
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
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
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 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画像,由学生对二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做着复辟帝制的准备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也积极地进行着复辟帝制的准备活动,进行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这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
2、探求五四足迹
三、指导自学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学习
1、学习新文化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今天还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吗?如何使民主和科学发扬光大?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实现容易吗?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2页—P125页第一段内容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随后,完成思考题,由学生畅所欲言,谈论有关民主和科学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用现实中所存在的现象,论证民主和科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的后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分析: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为什么遭到了拒绝?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5页五四爱国运动一目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完成分析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用联系史实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后教:分析五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讨论:
出示五四运动时的一张传单,可以这样设计讨论的问题:
“探求什么是五四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是象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的这种爱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需要怎样去学习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种爱国精神呢?”
五,归纳总结
六、自学检测:
出示习题条,进行当堂的学习内容的检测
踏入历史教学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电视剧、小说中都有历史的影子,而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绝非易事。历史学科,内容的老套、知识点的琐碎,以及在人们脑海中所形成的死记硬背,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则成了很多历史教师的苦恼,大家也是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行之有效,不仅对于历史课,对其它课也是一样。
每一学科不是孤立的,历史更是如此。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与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语文学科。本学期的教学中大都与语文有联系。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张骞出使西域中讲西域的荒凉联系到《渭城曲》《凉州词》的有关诗句;讲到文化时牵扯到的语文知识更多。而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像语文课中所学习的《论语》,其背景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了解了这些,对于理解《论语》及孔子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真应了那句“文史不分家”。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地图、历史古今地名等等无不显示着历史与地理的姐妹关系,在现在的研究生专业中即有历史地理这一专业。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定理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等,这些都是在历史课中学到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都是历史。
除了各学科,还应教会学生从身边寻找历史、发现历史,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哪一个与历史无关?如学习汉武帝、三国、隋唐历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武则天等相关影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书籍,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关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通过放映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与感悟。社会制度方面,现代世界各国的政体,其渊源学习了世界历史就会知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历史课中找到,并明确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运用影片小说等文艺作品时要注意其与历史史实的区别,二者并非等同。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接触历史,自然就会发现历史原来无处不在,历史原来真的很有趣。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沦者,淹没,沉沦、没落之意,中国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国强盗的炮火下受伤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下沉。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英国侵略者阴险和凶残的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形式上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来干涉,紧闭的大门已被打开;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2.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②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③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三、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川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急急
教学目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布革命活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及意义。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概况。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讲述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的经过,学生总结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北伐军将士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的中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决定了太平天国在承担反封建任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这是过去的农民战争所没有的。
地位分析:本节课讲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了中国,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对太平天国运动从发动形式到整个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因其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到了峰。
重点分析: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是重点。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必须分析的类似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而像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同时可以描摹出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作为太平天国运动历早期的几件大事,都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⑵《天朝田亩制度》是重点。因为它不仅涉及了土地制度问题,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司法等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必须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主要侧重《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根本任务,规定了土地分配的方法,体现了农民的要求,是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但另一方面还应正确认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与落后的一面。初中学生全面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建议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讲解太平军进军路线,教会学生信息压缩记忆方法。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指导学生阅读《天朝田亩制度》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关于“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及对产品的分配制度进行分析,得出《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有革命性的一面,但却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从而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教法设计:教师结合地图、图表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
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1851.1.11)
4.永安建制
二、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1853)
1.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三、北伐和西征
1.北伐军的失败
2.西征军的胜利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时期的到来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
讲授新课:
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教师指出,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其次,五口通商后洋货输入量也大大增加。中国的财政金融受到严重威胁。
通过对“银贵钱贱”现象的分析,理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纳税负担增加,致使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天灾人祸使得人民陷入饥饿死亡的困境,广大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可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洪秀全的身世及创立“拜上帝教”的简要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引用的洪秀全诗作,理解洪秀全的远大革命志向;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先进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
指出洪秀全和冯云山深入到广西贫苦群众中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他们和冯云山一起,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骨干。
3.金田起义(1851.1.11)
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决心*清政府的罪恶统治,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受太平”的愿望。教师指出直接原因:19世纪中期广西连年灾荒。
4.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向西攻入武宣东乡。3月,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在那里,洪秀全颁布军律、历法,制定官制,分封诸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这是是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已初步具备了立国的规模。介绍官制、分封诸王的情况。让学生搞清永安封王都分封了哪些王?所封诸王都受哪个王的节制?这样的分封可能带来的隐患是什么?注意强调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就是1851年秋天的永安建制;太平军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在1853年春天占领南京,并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以后。
二、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1853)
1.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
1851年9月—1852年4月,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时间,此时,清军已包围了永安。洪秀全为了摆脱清军的围困,于1852年4月开始突围北上。5月,在进攻全州的战役里,南王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巨大损失。接着,太平军攻入湖南。在这一带,有四、五万农民和大批挖煤工人参加太平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9月,在攻打长沙的战役中,西王萧朝贵又不幸中炮牺牲。萧朝贵是贫苦农民出身。他忠实坦诚,勇敢刚强,每临战阵,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是太平军的一员猛将。他的牺牲,是太平军的又一重大损失。
1853年1月,太平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振。队伍迅速发展到50万人。他们沿途诛杀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焚烧官府衙门、田契、债券,把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2月,50万大军分水陆两支出发,沿江而下,向南京挺进。太平军的官兵绝大多数过去没有打过仗,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把他们带到了战场。他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多次打败了多于自己几倍的敌国。清政府派出镇压太天国的大臣赛尚阿、徐广缙以“日久无功”的罪名被革职拿问了。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从此,在南方出现了一个与北方的清政府遥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一下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纲领经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诛杀贪官污吏,焚毁田契债券,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另外,清军的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也是太平军节节胜利的一个原因。
2.《天朝田亩制度》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做简短讨论,评价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它有什么进步性?还有哪些不足?封建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这也是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迫切的要求。他们为此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天朝田亩制度》就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土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它是中国历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的总结和发展,把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革命意义。但是,这个制度本身又带有空想性。太平天国所描绘的这种“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办法和它为广大农民所设计的图景,都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一制度本身是小农思想的产物,是想以小农经济来改造社会,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不可能成功。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和连年战争形势,它的分田方案没有实行。
结合教材提供的太平天国的妇女服饰和结婚证书的,单独强调一下其制定的一些尊重妇女的政策。
三、北伐和西征
1.北伐军的失败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革命政权,*清朝统治,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有学者认为欲以区区2万人的北伐军去*清朝统治是不可能的。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夺天下之志,而是偏安一隅,北伐只不过是以攻为守罢了。
引导学生分析北伐失败的原因,得出其主要原因是北伐军人数少,又孤军深入,后援不继。但北伐军震憾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大大鼓舞了北方人民的斗争的功绩不可没。
2.西征军的胜利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时期的到来
太平军的西征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为了巩固天京,控制长江中游,还举行了西征。西征军的主要对手是曾国藩的地主武装湘军。西征军最初在赖汉英等人率领下,在南昌、九江、汉口、汉阳、武昌等地战斗。1855年1月,太平天国为了加强对西征的领导,派翼王石达开到湖口指挥军事。石达开是个文武兼备、深有谋力略的将领。在1855年湖口战役里,他指挥太平国战士大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经过两年多的战斗,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先后据有武昌、九江、安庆等鄂、皖、赣在片地区,巩固了天京,扩展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太平天国进入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第一次见到这么囧的老师耶,老师别生气啊,你没说哪课我找了以下2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
一、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历史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
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
1)“炎帝与黄帝”
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
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的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
2)尧舜“禅让”
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3)大禹治水
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3、课堂小结
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算起。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4、课堂练习:
-------------(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5、板书设计: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黄帝 —— 尧舜的“禅让” ——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
六、评价
本课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了“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炎黄二帝由争斗到联合,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本课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明确,设计者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着中华古代的传说故事,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完善了知识链条;同时让学生体验民族的认同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几课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已经基本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周朝诸侯国林立,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奠定了基础。作为初一新生对历史故事是十分喜爱的,本课又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其中有的成语学生比较熟悉。对于不了解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在教学中将成语故事贯穿于全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成语故事大串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内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第一,指导学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具体的地理位置。第二,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成语典故,课堂上按小组展开成语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视野,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竞赛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特别是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所以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抓住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心理和有利因素,通过组织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式:
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有: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和网站,请同学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资料。
3.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课前从媒体、网络、课外书籍中搜集春秋战国争霸历史资料,搜集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2.自主组成历史学习小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3.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4.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弊端?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归纳:世袭制使无能的人为天子,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取代周天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原大地上刀光剑影、战乱不断。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这段时期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动荡历史。
2. 学习新课: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
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你们知道春秋与战国的起止时间吗?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生看书思考回答:春秋—前770——前476年,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前475——前221年,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名称由此而来。
〖课件显示周王势力变化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表格的对照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认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师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五个,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包括哪五个人?他们是怎样出现的?
〖课件显示《春秋五霸形势图》〗
生回答问题:春秋五霸市相继出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填图,益于学生掌握。(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首霸: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你就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生回答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可以将此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减轻学习难度,突出重点)
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什么高明的手段?
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生看书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回答老师问题。
第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优越地理位置为其称霸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
第二,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改革内政与军事,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富兵强。管仲相齐改革成为其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第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师归纳:〖屏幕显示〗
〔知识拓展〕师看书中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它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有关管仲的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认识: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使国家日益走向强盛,最终完成霸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
(二)问鼎中原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师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晋文公,城濮之战。
师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
生退避之舍。(讲述故事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生①体现了晋文公是信守承诺的人。他退避三舍不仅报答当年的恩情,又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②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退避三舍是为了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诱敌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是晋军采用的有利战术。
师归纳:晋文公“退避之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城濮之战”成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晋文公因此成就霸业。此后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师看图,启发同学思维提出问鼎,“鼎”代表了什么?楚庄王问鼎意味着什么?
生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着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楚庄王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师春秋末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有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①我们应该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放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恒心与毅力。②学习勾践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精神。③学习勾践能屈能伸的人生态度。④ 认识到立志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理想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抱负。
师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三)合纵连横
〔过渡〕: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1.战国七雄
师 七雄并立是怎么产生的?战国七雄包括哪些国家?
生三家分晋:赵、魏、韩。〖屏幕显示动态演变过程〗增强直观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屏幕显示 《战国形势图》〗 (学生识别其方位并填图,并出示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地图要领)
2.合纵连横
〔动脑筋〕师如果你是当时某一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什么策略?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生回答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
师①这一时期,各国除了使用武力外,还使用什么样的外交手段?
②什么是“合纵”、“连横”的斗争?战国时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合纵”、“连横”的斗争?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③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结合书本小字和课后阅读材料分析)
生小组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并发言。〖屏幕显示动态演示图〗增强直观。(学生指图讲解,什么是“合纵”与“连横”)
师归纳:“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什么成语的由来?
生朝秦暮楚。
〔放飞思维〕:〖屏幕出示问题〗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列宁则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你怎样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回答。①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战争使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一些疆域较大国家出现。③争霸战争促使了一些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师〔学法指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地去看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屏幕出示答案〗(①春秋争霸战争的确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②但在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推动社会进步;③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人才,实行改革,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⑤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轻松时刻
师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下面我们进入成语大串联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擂台赛:按次序说出与本课相关的成语,不许重复、不能中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与增强学能合作意识)
生老马识途、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朝秦暮楚、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
3.课堂小结: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生动荡、变革、争霸。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在分裂中一些大国为强大不断改革内政,又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后来秦统一埋下了伏笔。所以说争霸战争谱写了国家统一的序曲。
这一时期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秦国在战国末期,国力日益强盛,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攻势,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它是不是笑得最好的呢?欲知后世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4.课堂练习:
一.慧眼识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 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之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齐桓公发展齐国势力的口号是:( )
A 改革内政 B 发展生产 C 尊王攘夷 D 改革军制
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
A 楚国 B 燕国 C 秦国 D 齐国
5.下列哪一个成语与晋文公有关:( )
A 卧薪尝胆 B 问鼎中原 C 退避三舍 D 老马识途
6.朝秦暮楚这一个成语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诸侯争霸 B 三家分晋 C 周王室衰微 D 合纵连横
二. 对号入座:(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相连)
朝秦暮楚 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钻木取火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采用的战略战术
退避三舍 春秋时楚庄王数次挥师北上,打败晋国
问鼎中原 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三.填图乐园
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5.板书设计: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年)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
战国(前476—前221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七雄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