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3.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例子

5.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6.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数学是人类目前各项技术的起点,只要学好了数学,民族就有未来,国家就有希望。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x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x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篇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x页第x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 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 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

        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x页x、x题

篇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 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篇四: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xx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xx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xx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xx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xx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篇五: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 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 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② 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六: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练习x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x的第x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x的第x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x的第x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老师们多看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对教学很有用的,借鉴他人优秀的作品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被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篇1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 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

        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 经验 ,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 学习经验 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数学 教育 越来越关注学习过程,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篇1: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 经验 ,尝试探索解决新问题,并积极思维,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经过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成功的愉悦,从小培养他们探索,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才能。鉴于此,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在发现了单根不够减时,就打开一捆和3单根合起来再减这一单一的思考 方法 ,而是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3?7=16,但当你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用小棒来摆一摆,好吗?摆完了和你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在学生汇报方法时,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且让学生比较得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通过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也同时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这基本理念。我没有统一强制算法择优,而是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篇2:

        教?总价=单价X数量?的前三天至一个星期,教师就布置学生调查商店、饭店、地摊等地点的各种商品的价格,了解如何算总价。上课时教师首先请学生 报告 单价情况。有的学生说,一只钢笔是10.5元;有的说,地摊上的气球1元买3个?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告自己的调查情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尽情地投入,为计算公式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单价表示的多样性,是教师难以一时说清的,而学生在自己的调查中却轻而易举地弄懂了。这正是?问题解决?所追求的教学情境。

        再如学生学习了四则计算后,就可以创设商品购买的情景,让学生 说说 怎样购买物品最合理;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些旅游点的价格,然后制定一份最精简的旅游计划。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可以请学生在家里设计一些家电的外壳包装的材料等。有一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当学生接触这道题时,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的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大面积减小面积等求面积的方法进行选择,看着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这样,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点(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篇3:

        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

        看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的人还关注了: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 小学生数学减负案例

        3.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案例

        5.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例子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 文化 建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 游泳 。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三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3. 小学数学课堂小故事

        4. 数学趣味小故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例子

        数学教师要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一:《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物体或图形的运动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地区分物体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找准旋转物体的旋转点或旋转轴。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画面上是什么?出示PPT(2、3、4、5、6),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如果语言表达有问题,可以用手势表示。

        2、评价一下小朋友的表现,下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体运动的照片,你能说出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出示PPT7)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吗?如果不同,请说出它们的不同。

        二、探索平移和旋转现象

        1.、探索平移

        (1)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想一下为什么这样分?(PPT8出示分类情况,从而口头揭示出这些物体的平移、旋转现象PPT9)

        (2)小结:像轮船、升旗、吊车、滑滑梯电梯、 缆车、火车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它们总是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物体的平移,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请看:PPT(10)。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平移现象。揭示“平移”。)

        (3)练习: 出示PPT(11),让学生自己判断。 刚才小朋友能正确地判断物体的平移运动。那么物体的旋转运动是怎样的?出示PPT(12)

        2、探索旋转

        (1)出示PPT(13),你玩过这些吗?了解物体的旋转运动。

        (2)分别说说图上的物体绕什么旋转。出示PPT(14、15、16、)让学生指出物体的旋转点。

        (3)练习: 出示PPT(17),请小朋友指出下面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出旋转物体的旋转点在哪儿?(巩固旋转物体的旋转点。)

        (4)出示PPT(18)小结: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小车等它们这样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叫旋转。

        3、寻找平移与旋转

        (1)、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现象

        (2)、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完成PPT(19),你能再用手势表示一下平移和旋转吗?

        (4)、总结平移与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直线移动,方向不变

        旋转: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三、巩固平移与旋转。

        1、完成课后练习第4、5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6、7、8题。

        四、总结全课

        1、学生谈收获。

        2、总结学生的表现

        3、布置作业(PPT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二:《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使学生感受对称美、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教具学具:

        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那些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分层练习

        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

        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

        (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第18页的内容。

        (2) 准备12根小棒,18个圆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4.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熊猫分竹笋引入,通过分竹笋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还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习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小棒。

        学具:每人1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平均分吗?(指名回答)那平均分的方法是什么呢?(指名回答)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让大家动手来分一分,考考大家对前面的知识真的掌握了没有?

        请看题目

        1.2组做第一题,

        3.4组做第二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吧!学生汇报结果。

        4.咱们二(5)班的同学真优秀!现在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你们都喜欢动物吗?那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大家真聪明!今天,熊猫贝贝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然后用课件出示)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它想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不知道每盘放几个?你们能帮帮它吗?现在请大家用12根小棒代替12根竹笋,自己动手分一分吧?

        5.汇报结果:每盘放3个。师:像这样,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属于平均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题)

        二、新授

        1.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是一种运算方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它的符号叫做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短横要平直,两点要圆,并且要对齐。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1)首先,我们看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2)把12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呢?(4)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所以12÷4就等于3.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的时候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它数字不变。(齐读两边)

        3.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呢?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师问:谁能列出一道除法算式呢?(指名回答)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巩固练习:出示课本第18页做一做,让学生用18张圆片代替18块饼自己动手先摆一摆,再列出除法算式,指名3位同学板演。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看来大家都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了,也会列除法算式了,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3.请看第一题(课件出示第一题):(1). 开火车,读算式。 8÷4 2 15÷5 3 10÷2 5 12÷3 4 6÷3 2 9÷3 3 (2)请写出除法算式。 6 除以 3 等于 2 。把 20 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4。有1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3人。有9个苹果,平均分给 3人,每人分3个。(3).先说说题目意思,再列算式。课件出示后师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4)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说一说)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四、今天的作业是小册子:第9页1,2,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 3 )个 12÷4 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篇

       

        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习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90—11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二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 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3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是学生们正式开始运用数学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做好数学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十个十个数,认识百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

        2、通过百数图,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

        3、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认识与掌握百的分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百的组成,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百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2、出示10袋面包,问学生:一共有几个面包?你是怎么数的?

        3、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

        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4、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5、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二、展开

        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

        让学生观察百数图,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完成右边的练习,并一起朗读。

        三、深入

        1、在百数图上我们还可以做加减法呢。

        2、用教学软件“百数图”依次演示。

        3、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4、在小组内交流:50+10=?50+20=?50+30=?50+40=?

        5、出示:40-10=?50-20=?70-40=?30-20=?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6、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7、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计算的正确率。

        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8、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9、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然后自己再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们进行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都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50篇”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